每次在寫創傷主題文章時,我都會想到很久以前的一位個案,五歲小男孩麥可。
碩士剛畢業時,我在社區一間諮商機構做類似台灣「行動心理師」的工作,我的個案是小孩以及他們的家庭,我需要到這些孩子的家庭或學校提供諮商服務,麥可就是我的其中一位個案。
麥可是一位非常可愛的小男孩,我記得第一次見到他時,他就立刻衝過來抱我、緊緊黏著我。之後對創傷和依附理論越來越理解後,我才意識到,其實麥可在第一次見面就衝來抱我,光是這個行為,就透露出他早年可能經歷的創傷。但是當時的我才剛畢業,沒有受到太多創傷治療的訓練,心裡只想著:「哇,這個孩子也太可愛了!」
我每個禮拜都會見麥可一次面,有時候在幼兒園、有時候在他家。麥可很可愛,但很多時候會表現種種當時我無法理解的行為──譬如有時他會突然抓狂,失控尖叫、拿教室的椅子砸其他孩子;或者,他會不斷用自己的頭用力撞牆壁,甚至還用過教室裡的繩子勒自己的脖子;不僅僅是對孩子,麥可也曾經打老師或是踢老師。這些讓麥可「抓狂」的點,可能是老師跟他說「不行!」、老師指示他去做一件事情、玩具被其他孩子搶走,還有些時候只是其他孩子玩得很開心大笑,他就突然暴怒。
在討論會上,我聽到來自團隊「該怎麼做」的不同建議──有治療師開始幫他尋找哪一個標籤最符合他的症狀,是過動症還是對立反抗症?老師說要建立新的「行為表單」,如果麥可表現好就獎勵他、表現不好就要扣掉貼紙、懲罰他不能到外面玩。幼兒園主任說要更嚴格執行「懲罰椅」,麥可抓狂時要罰他坐在那張椅子上。但試了又試,這些都沒用,有時候麥可的行為變得更劇烈更暴力。
漸漸地,諮商麥可讓我壓力很大──麥可的老師和父母期待我可以趕快把他「治好」,但是他的行為卻沒有顯著的改變。
當時的我很茫然,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助到麥可,也很困惑他怎麼了?
用創傷知情眼光看待孩子行為
現在回想起來,如果當時我擁有足夠的創傷訓練和知識,就會用完全不一樣的方式治療麥可、協助他的老師和父母建立一個「創傷知情」的環境來幫助麥可。
那麼,「創傷知情」到底是什麼?
美國藥物濫用暨心理健康服務署(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,簡稱SAMHSA),解釋「創傷知情」(Trauma-Informed)包含四個要素,分別是:理解創傷(Realize)、辨認創傷(Recognize)、利用創傷知識做回應(Respond)、以及防止再度受創(Resist Re-traumatization)。
簡單來說,「創傷知情」是一種解讀事情的眼光──在理解創傷如何影響人後,你可以用這些知識基礎來重新看待孩子的行為、以及改變回應孩子的做法。因為這是一系列介紹創傷知情學校的文章,所以在文章中我主要會談論孩子。但創傷知情不僅僅是適用孩子,也針對成人,現在美國有越來越多機構開始成為創傷知情──醫院、社福機構、監獄…等等,當我們能夠開始理解創傷,就可以建立不一樣的眼光和作法,不管是在教育、醫療、或是社福領域裡。
再回到麥可的例子,如果你是一位老師,班上有位像麥可這樣的孩子,你會有哪些情緒或想法?
當時麥可的老師們很挫折、很生氣為什麼麥可無好好遵守規定、在麥克開始失控時,老師會提高音量嚴厲地指責他:「你不能繼續玩了!現在去那張椅子上坐五分鐘!」
如果當時我們可以成為創傷知情──理解創傷對麥可造成的影響、理解他的失控行為可能來自身體為了適應創傷的反應、用不一樣的方式回應麥可、幫助他學習調節情緒,這樣我們或許就可以打破創傷循環。
成為創傷知情,打破創傷循環
所以,麥可經歷了哪些創傷?
麥可的親生父母患有毒癮、對他嚴重疏忽,麥克被放到寄養系統中,在許多寄養家庭中流浪。當時才五歲的麥可,就已經待過至少八個寄養家庭,最後被現在的父母親領養。而這只是我知道的部分,在父母患有毒癮的家庭中,麥可也可能經歷肢體暴力、性侵害、或是被暴露在毒品、酒精中等等。
這些麥可的經歷,當時學校老師和領養父母都知道,但我們不理解的是,這短短幾句描述麥可經歷的句子,背後代表的是:為了在這個創傷環境下求生存,麥可的大腦和身體所需要發展出來的適應模式──譬如說,麥可的身體可能一直處在「攻擊─逃跑」模式下、他的大腦可能無時無刻都覺得周遭有危險、把沒有危險的事情解讀成攸關生死的威脅。這些都不是在說麥可「有問題」,麥可需要這些生存機制讓他在創傷環境中存活,但當這些「生存機制」出現在學校,就成為令老師感到挫折的「問題行為」。
麥可的創傷經歷讓人心痛,如果你還記得前一篇提到的童年逆境研究(ACE研究),童年創傷其實非常普遍,尤其對於一些缺乏資源、貧困、被壓迫的族群。我們不一定要知道每一位孩子的創傷細節,但我們可以用創傷知情眼光去對待每一位孩子,理解孩子表現出的行為可能源自於創傷(這系列接下來的文章也會詳細介紹創傷如何影響身體和大腦)。
有些老師在聽到「創傷知情」時,可能會覺得很疑惑──所以,因為這些行為來自創傷,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,我就不能管教孩子嗎?
當然不是!
成為創傷知情是指,了解創傷對孩子的大腦和身體所造成的影響後,我們就可以知道,那些傳統的「管教方式」(像是打罵、羞辱、威脅、懲罰)其實一點效用都沒有、無法真正幫助到孩子、還可能讓經歷創傷的孩子再度受創,讓創傷循環繼續惡化下去。
每一次當孩子情緒或行為失控,都顯示他不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或感受。孩子需要從身邊的照顧者學習如何調節情緒,但是在充滿虐待、暴力、與疏忽的家庭中,孩子並沒有機會學習到這些技巧。但孩子有機會能夠從你身上學到──每一次出現情緒行為問題,都是你能夠幫助他學習自我調節的好機會。
建立一個創傷知情學校
二○一五年,有一部我很喜歡的紀錄片“Paper Tigers”(暫譯:紙老虎)上映,這部片拍攝一間高中如何成為創傷知情,以幫助學生。這間座落在美國華盛頓州瓦拉瓦拉(Walla Walla, WA)的林肯高中,收留許多從其他高中輟學的學生──這些孩子逃學、吸毒、混幫派、在學校打群架,是這個社會標籤下的「問題學生」。
林肯高中的校長參加完一個介紹ACE研究如何影響孩子的研討會後,決定開始採取創傷知情來經營學校。要建立一個創傷知情學校,就要從提供創傷知識開始──讓學校裡每一個人都能夠理解創傷對孩子造成的影響,有了理解後,可以開始改變學校政策、教學或是經營教室的方法,建立起一個讓每一位孩子感到安全的學習環境。
於是,林肯高中的老師們開始學習理解創傷,也幫助學生理解ACE研究以及創傷如何影響他們。林肯高中也改變政策,譬如以前學生犯錯時會直接被懲罰,而現在老師或校長會先幫助學生感到安全、平撫情緒,然後再跟學生好好談發生了什麼事情。光是採取創傷知情模式一年後,林肯高中的畢業率就提高30%,停學處分降低85%。
林肯高中是美國第一間開始採取創傷知情的學校,後來也有越來越多學校開始成為創傷知情,這些學校也都發現,當整間學校可以用創傷知情眼光對待孩子後,學生的成績不但變好了、問題行為也大幅減少。
這部紀錄片中一位老師說的話讓我很印象深刻,他說:「對於這些長期在毒性壓力中成長的孩子,『紙老虎』就和真的老虎一樣可怕。」這句話解釋了創傷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大腦和身體壓力系統,讓這些孩子把根本沒有威脅的東西視為危險。
於是我瞭解麥可了──對於麥可來說,他無法分辨紙老虎和真的老虎,老師一句嚴厲話語、提高音量、同學嘻笑聲,對他而言都是「攸關生死」的危險,讓他身體進入「攻擊─逃跑」反應,做出劇烈行為。
離開那份工作至今也四年多了,我偶爾還是會想到麥可和他的父母。我也相信,現在有許多像麥可這樣的孩子,以及感到挫折、不知道該怎麼做的老師或是助人工作者們。我們需要的是一些知識和理解,然後,重新用創傷知情眼光去面對孩子。
*本文刊登在《人本教育札記》2019年9月號